上一页|1|2|上一页
/2页

主题:公务员被曝隐性福利名目繁多:连卫生巾都补助

发表于2013-03-25

今年春节,34岁的周明(化名)深刻地体会了一把公务员身份带给自己的风光。当他所乘的大巴车缓缓驶入黑龙江一个边陲小县城的收费站时,当地的政府官员早已等在了那里,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热情的笑容。“那一刻,说不陶醉是假的。”周明坦诚地说,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从小父母就告诉他,要好好学习,长大了当官。大学毕业那年,周明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省政府的一个实权部门,成了吃“皇粮”的人。

  “录取那天,我爸妈在村子里摆了十多桌宴席,放了1000响的鞭炮,村委会主任都到场了。”短短几年的历练,周明的工作调动了,他接近了省政府的权力核心,找他办事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回家探亲,父母都要看着他的脸色,生怕他吃不好睡不好。七大姑八大姨家也都来求他,想让自己的孩子也考公务员,像他一样“光耀门楣”。

  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加入“公考”大军,家长们一听说谁家的孩子考上了公务员,满脸艳羡的表情。大学生在毕业后由于没有收入,生活缺乏保障,生活压力大,生活成本高,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寻求一个就业机会,就能有一条就业出路。目前,公务员在众多大学生的眼中有着以下好处:比较好的社会地位;可以解决户口;有可观的收入;各项福利好、有保障、工作稳定、压力小,同时做公务员可以建立广泛的社会关系来为自己储备社会资本。

  省社科院研究员董鸿扬认为,这与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存在的“学而优则仕”的信条有很大关系,这个信条就是将做官当作人生奋斗中唯一的、最高的目标。因为做官会获得较高的社会地位,并能摆脱体力劳动进入“治人”者的行列。“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当了官就可以实现政治抱负。同时,“升官”与“发财”是紧密相连的,“千里做官为求财”,一旦获得官职,发财之路便打开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只要家中有一人做官,不但能光宗耀祖,而且整个家族也跟着沾光。

  “强大的‘官本位’思维惯性使得一些人形成了对权力的崇拜、膜拜,几乎毫不怀疑地坚信,只要有了权力,就会有钱。”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院长鲍海春说,尽管改革开放后,改变命运的机会增多了,但“学而优则仕”、“官本位”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

  2 公务员是“铁饭碗”

  2004年,哈尔滨人江风(化名)大学毕业后凭着优异的成绩和良好的个人素质应聘到了一家世界排名前十的外企,工作地点在北京。工作两年,江风的月薪已经达到了2万元以上,算上各种报销补助,月入3万元,每个季度、年终都有奖金,各种保险一一俱全,公司的其他待遇也能让他过上很体面的生活。但是,2009年,江风还是做出了人生的重要抉择,他放弃了外企的工作,考入了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一些朋友对此很不理解,江风承认自己也确实是挣扎了好久,但最终还是选择当公务员。

  “这个工作毕竟是一辈子的铁饭碗,不出大的意外是不可能被辞退的,但外企就不一样了,不仅竞争激烈,一着不慎就可能丢掉工作,干着没有安全感。”江风说,第一个月发工资的时候,看着卡里的数字,他舒了一口气。“没有想象中那么低,基本工资是不高,但各种补助很多,最重要的是,当我退休后,我会一直赚着在职时一样的月薪,直到死,这个很吸引我。”江风考上公务员后,他的父母都很高兴,在他们眼中,这才是正经工作。

  据统计,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近百万考生参加,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有104万考生参加,2011年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生人数飙升到129万,2012年达到133万。

  省政协委员冯洪滨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哭着喊着朝“体制内”奔去,宁可牺牲曾经的理想,也要勉为其难地“为人民服务”,究其因,稳定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考上公务员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

  在齐齐哈尔富裕县某税务部门工作的张红(化名)对这个铁饭碗更是情有独钟。当年大学毕业她放弃留在省会城市的机会,甘愿回到老家当一名体制内的公务员,不仅如此,她还鼓动自己做小学教师的老公放弃工作,考入了当地县政府,也成了体制内的人。在张红看来,这才是自己想要的稳定生活。“挣得肯定没有白领精英们多,但没有压力啊,不用扛业绩,不用担心被炒鱿鱼,干多干少都一样,混到年龄如果运气好再当个科长,挺开心的。”

发表于2013-03-25

学而优则仕么

发表于2013-03-25

我也想回家考公务员,可是不好考啊

发表于2013-03-26

难怪人们挤破头皮想进呢

发表于2013-03-26

现在的公务员不都是靠灰色收入么

发表于2013-03-26

现在的公务员不就是图个稳定么

发表于2013-06-13

确实如此啊

发表于2013-06-13

所以才那么多人往里挤啊

发表于2013-06-13

怪不得那么多人想考公务员呢

发表于2013-06-19

围观

上一页|1|2|上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