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国企部门国家也在引导往外迁移,郑州貌似还是弱了点

发表于2015-05-18

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罗天昊指出,未来有四策,可保部分适宜搬迁的央企平稳着陆。

此前,央企总部迁出北京,偶有首钢等零星个例,但是未成大气候,存在种种顾虑,未来央企总部迁出北京,将是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和国企改革的两期叠加。未来有四策,可保部分适宜搬迁的央企平稳着陆。

一,保留外迁央企工作人员的北京户籍

央企总部迁出北京,首先面临的,就是工作人员现实的利益问题。因调动去外地而失去北京户籍,亦是最大的担忧。

北京户籍,意味着良好的福利,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优势,同比国内其它城市非常明显。尤其是进入北大清华等中国顶级名校的机会,北京弟子明显比外地人更多。目前,户籍方面的改革,开始破局。

2015年初,由京冀共建的“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落户了10家来自北京的医药企业。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就是保留入园企业的北京户口。

未来央企改革,亦可借鉴此策。从北京迁出的工作人员,一律保留其北京户籍,并且延续到第二代,也就是子女也可随父母入籍北京,但是第三代则不管。

这样,既可解决迁出人员的后顾之忧,又不至于增加北京的真实负担。因为迁出人员主要在外地工作和生活,实际上保留户籍是一种保险,而非真实的支出。

二,对央企冻编,逐步实现管理层的去行政化

国资委直管的110多家央企,总部在北京的就有80多家。绝非偶然,而是体制使然。

央企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经济组织,也是一种政治组织,央企在中国的行政系列中,具有相当高的地位。

甚至一个央企,就是一个副部级的单位,很多都设有办公厅。气势直逼部委。央企的负责人,不仅是企业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更是国家相当级别的干部。骨干央企的正职往往是副部级高官,直接由中组部任命。

既商又官的身份,使央企高层面临巨大压力,既要经营好企业,又要在行政体系中平衡,获得一定的发展空间。

身在北京,对于政策的游说便利,对于各种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更灵通,而结交同僚甚至国家领导人,获得升迁与重用的机会,更为便利。

过去十年来,央企负责人转任地方行政长官,担任省一级领导干部的事例,已是常见。一些部委的干部调来央企锻炼,也很常见。

在此情况下,将央企总部迁出北京,必然导致央企主要负责人也迁出外地。对于其固有的体系,冲击巨大。

国企改革已至深水区。最近几年,改革力度也逐步加大。尤其最近两年,央企的负责人,薪酬大幅下降,有的甚至从几千万,几百万的高薪,下降到只有几十万。央企降薪,固然冲击巨大,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最核心的。

央企改革割肉最痛的,不是降薪水,而是夺官位,亦即去行政化,鉴于现实情况,未来可采取逐步推行的方式。

比如,当下央企的主要在任负责人,可保留行政级别和编制,但是,未来新任高管,以及部分副职,则完全由市场选聘,不再给予行政待遇,也没有级别。实行全面冻编。

未来再来央企的新人,将不能当官,只能经商。如此,央企总部留在北京,将失去意义。

釜底抽薪,一杆见底。断其后路,促其前行。

央企的去行政化改革,是最难的改革之一,能否推行,正考验了中央真实的改革决心。

三,保留符合北京定位的行业,兼顾北京的利益。

央企总部迁出北京,对于北京的冲击非常直接。无论是平衡利益,还是尊重现实,未来仍然有相当的央企,适合将总部设在北京。

北京去年的三产占比超过了75%以上,达到77.9%,为大陆城市中的最高。其高新技术

产业,重要的战略性产业,冠绝全国。

在新的京津冀规划中,北京被明确为唯一的中心。而其四大定位,分别为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而大批央企,其实是符合北京的定位的,对于这些央企,可不用迁出。纵使是实现完全的市场化,相信它们的最有选择,仍然是北京。未来迁出北京的央企,主要是不符合北京定位的,以及竞争性领域的央企。

未来,将部分央企总部迁出北京之后,总部仍然留在北京的央企仍然很多。纵使只保留目前的一半,也有40多家央企总部设在北京,北京仍雄视天下,远远超过其它城市。既减轻了负担,又保留了精髓。

如此,可打消北京的顾虑,平衡北京与其它城市的利益。平稳实现央企总部搬迁和分流。

四,实现央企外迁的最大效益平衡区域经济

迁出北京,到哪里去,怎办分置,这是个问题。

改革以来,中国实行非均衡的发展模式,优先发展东部,中西部的振兴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完成。而细究央企分布,亦是倒置。多数分布在少数的几个直辖市,中西部反而极度缺少央企的支持。

笔者考察贵州,发现这么一个极度需要扶持的地方,竟然没有一家央企总部。不仅是中西部区域,纵使是江苏、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的区域,亦少有央企总部。110多家国资委直管央企中,只有20多家总部在北京之外。

未来,央企迁出北京、落户地方,可大致参考三大原则。一是人口比例,很多人口大省竟然无央企总部驻扎,让人震惊,如河南省,人口过亿,应该可多承接几个央企。

二是按照经济发展程度,经济发达的地方,多迁入竞争性行业的央企,而比较贫穷的地方,应适当考虑多迁入一些政策性央企。

三是考虑央企与当地的契合度,如中国天然气资源大部集中在西部,何不把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天然气总公司的总部搬迁到新疆?何不把神华集团搬到山西?何不把中粮集团搬到江南或者是东北?

央企外迁,绝对不能拉郎配,而要尊重市场,尊重当地需求,实现外迁的效益最大化。

本文作者罗天昊为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研究员、智石经济研究院副秘书长、中国城市战略中心执行主任。




上一页|1|
/1页